保密教育内参
(第62期,供2016年4月5日学习使用)
《保密工作》2015年第8期,重点文章核心内容导读——
涉密学位论文为何出现在网上
此文作者:李伟国
以涉密科研项目为背景撰写的学位论文,如果包含涉密内容,应当确定为涉密学位论文。当前,在读研究生参与涉密科研项目的情况较为普遍,但涉密学位论文的保密管理工作却十分薄弱,且缺乏规范、统一的管理制度。近期发生了多起高校、科研院所标有密级的学位论文被刊登在互联网上造成泄密的案件。通过对这些案件的调查处理,笔者发现,在涉密学位论文的定密、撰写、制作、送审、答辩、学位评定、归档、保管、解密与利用等环节,均存在突出的保密管理问题。
从定密说起
当前,学位论文定密较为混乱且极不严肃。这其中,既有该定不定的情况,也有不该定乱定的问题。整体而言,第二种情况较为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定密依据欠缺、定密期限不准导致案件频发。当前,高校、科研院所确定涉密学位论文的流程基本一致,即由学生向导师提出申请,并由学校相关部门进行审核。某高校协助某涉密单位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肖某,利用其在工作单位掌握的涉密信息撰写了学位论文,并申请为秘密级。该高校研究决定将论文的保密期限确定为5年。论文到期解密后,该高校将其刊登在学校图书馆网站上,后经肖某所在单位鉴定,该论文至今仍属于秘密级国家秘密。某高校在职博士研究生钱某,在涉密单位工作。2008年9月,钱某以所在单位有关业务为研究课题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在开题、中期考核、外审、正式答辩以及学位评定阶段,均未提出保密要求。直至将博士学位申请材料提交研究生院时,才在学位论文授权页上标注为“保密”,并提出到2013年解密。该高校考虑到钱某在涉密单位工作,同意了其定密要求,补办了论文定密手续。到期解密后,该高校按照要求将论文寄送有关数据库网站刊登,后经赵某所在单位鉴定,该论文至今仍属于秘密级国家秘密。
二是为了规避学位论文的抽检、盲检。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国务院学位办每年按比例抽检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实践中,出于保护国家秘密的考虑,一般不对涉密学位论文进行抽检。与此同时,涉密学位论文也不能在有关互联网学术数据库中进行比对查重。因此,为规避抽检、盲检,提高论文通过率,个别高校、科研院所将不涉密的学位论文确定为国家秘密。如,某高校在和一些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考虑到这些研究生基础较为薄弱,为提高通过率,违规将不属于国家秘密的学位论文确定为国家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