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严格涉密人员审查程序。目前的涉密人员审查不太规范,有些实际上是有名无实,既没有审查程序,也没有文字记载或明确的档案记录。涉密岗位任职资格条件确定以后,关键就是规范审查程序。审查程序应当以审查登记表的方式体现,内容包含涉密岗位分类任职条件、审查途径、被调查单位意见、协助审查部门审查意见、负责审查部门的初步审查结论、保密机构审核意见、机关单位审批意见等要素。涉密资格审查表应当作为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的重要档案资料,进入个人档案,使之成为对涉密人员长期考察的依据。
思考三:涉密人员缺乏责任意识,与长期以来对涉密人员缺乏日常监督考核相关。强化涉密人员的责任意识,就要坚持精细化管理原则,建立健全涉密人员考核机制,用绩效挂钩、奖优惩劣激发涉密人员的责任感。
涉密人员监管不力所导致的后果,就是“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思想蔓延,如果一再出现坚持原则被认为“死板”、得罪人而不被重用,违规跑风漏气被认为“活泛”、人缘好而得到提拔等现象,保密责任意识就会被摔得满地。小错不究、可铸大错,蚁穴不堵,可致溃堤。涉密人员日常行为监督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如何监督管理涉密人员的日常行为,却一直是保密管理的一大难题。保密法及其实施条例关于保密工作责任制和目标责任考核考评制度的规定,为我们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指明了方向。落实责任制和考核制,还需要建立和完善必要的配套措施予以保障,最基础的有以下三项:
其一,明确具体的岗位责任。按照保密法及其实施条例所确定的基本原则,设定核心涉密岗位、重要涉密岗位、一般涉密岗位的保密工作职责和具体行为规范,涉密层次越高,所担负的保密责任就越重,保密工作要求就越高,并且将具体的保密工作责任写进保密承诺书,使各个层级的涉密人员都明确该干
什么、不该干什么,同时发挥一定的警示作用。
其二,建立完备的考核机制。目标责任考评与考核,是落实保密工作责任制的重要抓手。对涉密人员的考核,关键要把握好“五个结合”。一是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注重把握涉密任务考核、月度、季度和年度考核的结合点,做到每次日常考核都有记录、有结论,使之成为年终考核总评的依据。二是保密检查与日常考核相结合,把每次检查结果以及问题整改情况都详细记录在案,把每次保密检查结果记录纳入年终考核总评。三是8小时内考核与8小时外考核相结合,建立涉密人员违规行为发现、举报、报告登记台账,实现对涉密人员的“全天候”考核。四是技术监控和管理监督相结合,加快建立通信、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技术监控平台建设,实现不同网络使用行为审计系统的全覆盖,把行为审计记录作为涉密人员考核的重要内容。五是考核结果与个人利益相结合,把涉密人员履行保密工作职责情况与个人职级晋升、评功评先、绩效工资、考评奖金相挂钩,真正使考核起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强化责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