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首页实验室概况科研工作合作交流实验室管理动态信息保密教育图书资料诚聘英才下载中心
 保密教育 
  保密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密教育 > 保密教育 > 正文
 

《保密教育内参》第59期

2015年07月10日 12:05 adic 点击:[]

                                             (第59期,供2015年7月13日学习使用)
 
 
《保密工作》2015年第2期,重点文章核心内容导读——
 
                                                     高校科研泄密警示录
此文作者:姚斌
 
      高等学校作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承担了大量涉密科研任务。但由于高校具有学术氛围宽松、人员流动性大等特点,使涉密科研任务的管理存在一定难度,科研泄密事件屡有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高校科研泄密频发
      以泄密主体来划分,高校科研泄密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一是由于教师保密意识淡薄引发科研泄密。教师是从事高校涉密科研工作的主力军,他们参与了大量涉密论文撰写、涉密项目研究、涉密实验调研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实际工作中,确有部分高校教师保密意识不强,工作上出现差错,造成涉密科研成果的泄露。
      乐某系某大学一个重点实验室的副教授,其参与了另一所高校承接的机密级国家安全重大基础项目的研究,是其中一个子课题的项目负责人。在签订协议书时,乐某违规通过互联网电子邮箱将机密级课题协议书发送到合作单位,被有关部门截获。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给予乐某某行政警告处分,取消其三年内承担涉密项目的资格,并责令其在职工大会上作出深刻检查;负有领导责任的实验室负责人崔某也作出了书面检查。
      二是由于参与涉密科研项目的在校学生缺乏保密常识引发泄密。当前,部分在校学生学习期间就会参与或接触一些涉密科研项目,但由于这些学生在校时间短,且主要精力是学习专业知识,了解和掌握的保密常识不多,加之校方保密教育、保密管理不到位,工作中稍有差池就会造成泄密。
      有关部门在工作中发现,国内某些知名数据库网站同时刊登了1篇内容敏感的论文。经鉴定,该论文属于秘密级国家秘密。经查,论文作者为某大学研究生张某,其在帮助表弟齐某解决某涉密工程研发的技术难题时,擅自复制了该工程有关算法的部分资料,带回学校作进一步研究。后来,张某在撰写毕业论文时,经征求齐某同意,将上述算法作为写作素材,加工整理写入论文。答辩结束后,学校按照论文数据库共建协议,通过有关单位将论文刊载在这些数据库网站上,造成泄密。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给予齐某党内警告处分,对张某进行批评教育。
      三是由于在职学生不遵守保密规定引发科研泄密。在职学生通常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学生,又是职场工作人员。相比高校教师或全日制学生,在职学生参与的科研活动较少。但是,一些在职学生不执行有关保密规定,将工作中接触到的国家秘密随意带入学校科研活动中,导致泄密。

[1] [2] [3] [4] [5] 下一页

上一条:《保密教育内参》第60期 下一条:《保密教育内参》第58期

关闭

版权所有:计算机辅助设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先进设计与智能计算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联系电话: 0411-87403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