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期,供2016年9月14日学习使用)
《保密工作》2015年第11期,重点文章核心内容导读——
调查报告:大学生群体亟须开展安全保密教育
此文作者:成都市保密局
近期,媒体频频报道境外情报机构通过招聘兼职、提供实习机会等方式策反我国大学生参与情报收集的案例,警示我们在日常保密教育中必须高度关注大学生这一群体。本文旨在通过对成都市高校大学生安全保密意识现状的调查,探索提高大学生群体安全保密意识的有效路径。
此次调查以成都市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以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大学生安全保密意识进行调查。为保障调查结果的准确有效,调查从学生性别比例、专业、年级分布等方面均作了统筹均衡。此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234份,从性别分布来看,男生683人,女生551人;从年级分布来看,大一206人,大二231人,大三380人,大四83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334人;从专业分布来看,理工类645人,文史类178人,经管类306人,其他专业105人。
缘起与现状
2014年5月,广东省国家安全机关公布了一起境外情报机构通过网络策反境内人员、窃取我国军事秘密的案件。据悉,2012年以来,仅由该境外情报机构策反的大学生案件就有近30起,遍及我国十余省市。2008年四川成都某高校也曾发生一起“窝案”:本科生吴某通过Skype找英语聊友,结识自称“外籍华商”的境外间谍。吴某介绍同学冯某加入,冯某又在校内论坛发布招聘广告,吸收同校研究生刘某、赵某,先后提供国内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大量内部期刊资料,其中包括多份秘密级刊物。
类似的案例,近年来频频发生。经过梳理相关案例发现,涉案学生初期防范意识薄弱,中后期无法克制贪念,且对自身行为的危害性和法律后果认识不足,是导致被境外情报机构策反的主要原因。究其源头,当前高校安全保密教育缺失是导致大学生安全保密意识淡薄的根本原因。
尽管媒体大量报道了我国大学生被境外情报机构策反的案件,但在调查中发现,只有58.51%的受访者关注过相关的报道,有36.39%的受访者则完全不知情。对于大学生被策反的原因,53.16%的受访者认为是缺乏安全保密意识,被境外情报机构利用。
定位与需求
当前,高校的保密管理主要停留在领导和教职员工层面,很少对大学生开展普及性的安全保密教育,导致大学生的安全保密意识普遍比较淡薄。
1 . 整体上具有保密意识, 但对国家秘密的认识相对陌生。针对“你在求职、网络发帖等对外提供、发布信息、资料时,是否会考虑信息安全保密问题”,有59.4%的受访者表示会考虑,而34.2%的受访者只考虑个人信息安全问题,6.4%的受访者则从来没有考虑过信息安全保密问题。在理解“保密”的含义时,只有84.85%的受访者表示“保密”包括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国家秘密等需要保密的事项,而6.65%的受访者认为“保密”主要是指个人隐私,8.5%的受访者认为“保密”主要是指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对于国家秘密的保护比较陌生。81.52%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什么是国家秘密,71.96%的受访者认为其学习和生活中都不可能接触国家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