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意识现状
当前,部分高校涉密科研人员对保密工作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
1.认为保密与自身无关,无密可保
部分高校涉密科研人员认为,高校既不是制定国家政策法规的党政机关,也不是保卫国家的军事部门,境外敌对势力来学校窃密是危言耸听。也有的认为,只有军用飞机大炮才需要保密,我们的科研成果都是一些技术性文章,科研水平不高,科研经费又不多,即使有科研成果,最终是否可以应用、应用在哪里都模棱两可,无密可言,无密可保。对于保密工作制度,个别高校教师认为是多余的“条条框框”,保密让科研工作更麻烦,甚至认为保密工作是与科研工作“过不去”“有意刁难”,还有一些高校教师认为科研项目是通过自身努力争取而来的,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愿意遵守保密管理制度。
2.认为不主动告知他人即是保密
部分涉密科研人员认为,不主动告知他人涉密信息,将纸质涉密资料存放于办公室内,将电子涉密信息存储于非上网的计算机中,纸质涉密资料不主动公开,电子涉密资料不主动上网,这样就是做好了保密工作。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涉密资料随意存放,未建涉密资料档案目录,文件资料明密不分,上网计算机、工作计算机及涉密计算机使用不规范,涉密资料的打印、刻录、销毁等管理松弛。
涉密科研人员管理建议
1.“两识”教育常抓不懈
目前,不少高校教师认为高校“无密可保”,在日常工作中,常常出现保密管理人员不断督促,教师却置若罔闻,甚至只做表面功夫的现象,发生失泄密事件后才幡然悔悟,却为时已晚。因此,在开展保密知识、保密常识宣传工作中,多采用先进典型、泄密案例与保密法律法规相结合的方式,把失泄密的危害后果通过真实案例生动地展示出来,使高校教师了解保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完成从被动接受保密到主动要求保密的转变。
2.让教师知道“怎么做好保密”
在了解了保密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失泄密的危害后果之后,科研人员往往从“无密可保”的极端走向“处处是密”的极端,认为科研项目之中处处都要保密,甚至网上公开的文档资料不敢下载,打印机不敢使用,影响了正常科研工作的开展。因此,使高校教师了解“怎么做好保密工作”尤为重要。需要让他们学习保密知识和学校的制度规定,了解什么是国家秘密,哪些文档资料必须保密,哪些文档资料可以公开,该“保”的必须保住,该“放”的也要适度开放。同时,也要让教师了解失泄密及窃密的方式,了解自己在保密工作中担任了什么样的角色,背负了什么样的责任,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