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教育内参
(第36期,供2012年11月19日学习使用)
《保密工作》
2012
年第
3
期,重点文章核心内容导读——
密品管理“最小化”的探索实践
密品,是指直接含有国家秘密信息的设备或者产品.通过观察或者测试、分析手段能够获取该设备或者产品的国家秘密信息。这是《国家秘密设备、产品的保密规定》对密品的定义。长期以来,密品保密管理问题始终是困扰军工企业保密工作的一个难点问题。一方面,密品作为一种特殊的涉密载体,其研制、试验、交接、存放、运输、维修等涉及范围广,接触人员多,管控难度大;另一方面,由于相关国家法规久未修订,以及相关保密事项范围过于原则,在具体操作中难以把握,致使密品“低密高定”、“一定终身”现象较为普遍,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影响了对外交流和产品推广。对此,笔者所在企业以落实最小化原则为切入点,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抽丝剥茧”提炼保密要点
密品管理的首要问题是密级界定。从密品的定义来看,对于从外形或者构造、结构上能够直接反映国家秘密信息的产品,如坦克、飞机、弹炮、舰艇等等,其密级由承担项目研制的总体单位负责界定,较易操作。但对其配套产品就另当别论,如飞机的研制生产会衍生、分解成子系统、分系统或成千上万的零部件。分系统和部件的密级都是由承担研制生产的单位根据总体项目的密级自行标定的,普遍状况是依照经验来确定密级,或者上级定的是什么密级,下级就照搬照套。
但实际工作中让人“纠结”的是,一个产品被定为密品后,到底该产品的哪个部分、哪个组件涉密?哪个不涉密?始终缺乏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往往是为保险起见,将所有与该产品有关的图纸、资料、文档资料都定为涉密文件。其中低密高定现象十分普遍,不仅增加了保密管理的难度,也阻碍了正常的交流和使用。
为此,我们从“源头”抓起,摒弃凭经验,密级“上下一般粗”的传统做法,对原有产品密级进行逐项清理,逐级分解。一是确立“产品密级界定必须提供明确依据”的基本原则。对于承担的密品研制项目,以国家立项批复文件上标志的密级作为密品的总体密级,形成《产品密级一览表》发放涉及单位,让研制生产部门对项目总体密级心中有数。二是提炼“保密要点”。鉴于行业保密事项范围规定得比较原则,在具体工作中,我们采取反复研读保密事项范围,找出“限定词”,如“关键技术”、“核心参数”等等。这些词往往就是区别密与非密,以及不同密级的关键所在。再结合任务下达单位的具体要求进行认真研究,将涉密项目的“保密要点”提炼出来,以此为依据确定各分系统和零部件的密级,形成全面覆盖各道工序生产的《涉密事项对照表》,研制生产部门通过“对号入座”,即能达到逐级降密的目的。此方法大大缩小了保密范围,带来了工作便利。三是对有争议事项,由定密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题会议研讨,评估该信息泄露后是否会给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造成损害。以产品软件程序为例,此前,我厂曾将为军品开发的软件程序定为国家秘密,经多方听取意见,组织科学论证,通过对其公开后可能给国家带来的利与弊进行慎重权衡后,最后该信息被确定为企业的商业秘密。